現澆樁的后注漿是指現澆樁形成后,通過預設在樁體內的注漿管注入水泥漿,并與樁端和樁側注漿閥相連的時間,它使樁端和樁側土壤(包括泥沙和泥皮)得到加強,從而增加了單樁的承載能力并減少了沉降。
鉆孔灌注樁的后注漿基本上是分體注漿和穿透注漿的結合,劈裂注漿是指壓縮的高壓泥漿克服了土壤主應力面上的初始壓應力,從而導致土壤劈裂和破壞。泥漿沿著裂開的裂縫滲透到土壤中以填充空隙并壓實樁側土壤,促進土壤固結,增加灌漿區的土壤強度。
注漿方法及注意事項
通常在樁形成后三天開始灌漿,采用低速注漿的方法。同一樁的灌漿順序為:上管→下管→端管,同一樁帽的注漿順序是:先環繞周圍的樁,然后是中心樁。
注漿后應立即將堵頭旋緊到注漿管上,以免因回漿而降低壓漿效果。
注意事項
1.為防止水泥漿從中空部位的注漿管接頭中擠出,中空部位的注漿管接頭應用原料帶密封,并連接中空部位的鋼管,用整條長鋼管連接。
2.灌漿應為低品位,緩慢壓實,先打薄再打厚。低品位,緩慢的壓力可以有效防止壓力突然升高而無法灌漿,還可以防止灌漿沿著樁行進或從其他地方涌出,使樁端或樁周土體被水泥漿液逐步填充,隨壓漿量的增加,壓力逐漸增加。
3.對于同一樁的注漿管,如果其中之一不能注漿或注漿量不足,則另一注漿管在注漿時應補足相應的注漿量,相鄰樁的相鄰注漿管也應補足相應的注漿量。
4.如果灌漿量不符合設計要求,并且漿液出現在地面上,則應暫停灌漿,并用緩凝水泥漿代替灌漿管中的水泥漿,然后停止約一個小時,再進行復壓,如此往復直至達到設計壓漿量。
5.當現場附近發生灌漿現象或灌漿量滿足要求,但壓力較小時不能盲目地認為壓漿量達到要求就終止壓漿。此時應采用間隔再壓縮,早強劑混合和灌漿通道封閉等方法,以確保有效的灌漿量。
6.注漿管應為直徑為Φ2.5cm或Φ3.0cm的鍍鋅鋼管或黑鐵管,對于超長樁考慮到管子中的摩擦阻力對壓力的影響,可以使用Φ3.0cm或Φ3.8cm的管子,漿料閥優選地是單向截止閥。
7.只要可以將灌漿注入土壤中,就可以使用低壓和慢速灌漿,以便灌漿可以在樁的底部或側面緩慢滲透,以獲得更好的加固效果。
8.在樁底注漿。灌漿出口應埋在樁底下方土壤中一定深度的地方,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泥漿覆蓋水泥漿出口,還可以使水泥漿充分加固樁底的沉積物或土壤。對于樁側注漿,應在砂土層選擇出水口,其中樁的摩擦阻力損失大,加強該部位的效果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