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距承臺頂2m中心位置進行冷卻管預埋,管道長度為6m/節,連接方式為(6+6+1.5)m,管道采用φ48mm的鍍鋅管,共設置2層,具體位置見附圖,每層12根,每根間距0.85m,每根管道利用接頭將連接起來,并保證管道接頭處不漏水泥漿,冷卻管用鋼筋進行定位和加固,防止混凝土搗鼓時移動偏位,冷卻管設置進水端和出水端,在承臺附近放置4*4*2m的水箱,保證足夠的循環水,兩個獨立的水泵供水,用水泵將水箱內水壓進管道一端,水經過冷卻管后從另外一端流到水箱內,反復循環進行降溫。
冷卻管后期處理:在承臺冷卻管使用完畢后,對兩層管道分別進行注漿,漿體由42.5水泥和水進行攪拌,用壓漿機將漿體從管道一端壓進另一端冒出,水泥漿強度與承臺混凝土同標號。
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即開始抹面收漿,控制表面收縮裂紋,減少水份蒸發,混凝土終凝后即開始覆蓋養護,一般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的12h內應覆蓋并保溫養護,即在承臺四周及表面覆蓋兩層草袋、兩層尼龍薄膜,草袋下下錯開、互相搭接,使敞露的全部表面覆蓋嚴密,形成良好的保溫層,并應保持尼龍薄膜內有凝結水。
1、通水冷卻:當砼澆筑高度超過冷卻管并振搗密實后,即可進行通水,一般地,冷確卻水的流量控制在1.2~1.5m3 / h,使進、出口水的溫差不大于6度,進出口的水桶可連在一起,形成一個循環。
2、測溫監控
a、自承臺混凝土覆蓋測溫點開始測溫,直至混凝土內部溫度與大氣環境平均溫度之差小于20度以下時止。
b、1~3天每2小時測一次,4~7天每4小時測一次,8~14天每8小時測一次,同時測好大氣溫度,并做好記錄。
c、每個測溫管內沿高度每50~100cm設置一個測溫點,每個測溫管內距承臺頂面、底面各設測溫點一個。即每個測溫管在0m、1m、2m、2.5m位置各設置一個測溫點,用溫度計沿測溫管壁放入到規定的深度,待讀數穩定后,快速提出溫度計,立即讀數,根據觀測結果確定冷卻水管通水量、通水時間和蓄熱養護時間等,以降低混凝土內外溫差。
d、當混凝土內部溫度和表面溫度差過大時,要及時調節通水流量和水的溫度,降低承臺內部溫度,并且通過改變承臺表層養生手段調控混凝土表面溫度。</p>
通水冷卻
1、初期通水冷卻混凝土覆蓋12小時后即開始通水,除6~8月施工的混凝土通8~10℃制冷水外,其它季節初期均采用通河水,控制水溫與混凝土溫差≤25℃。通制冷水時間為15天,河水一般為30天,12~2月施工的混凝土通水時間為15天,通水流量為20升/分??刂苹A約束區初期降溫總量≤6~8℃,非約束區≤8~10℃,同時還需控制降溫速率≤1℃/天。
2、中期通水冷卻按招標文件技術條款要求,每年12月初到次年2月底對當年澆筑的大體積混凝土塊體中期通水冷卻,通水至壩體溫度達18~20℃,削減混凝土內外溫差。通水之前先量測壩體實際溫度,以確定通水時間。通水過程中每月悶溫一次,悶溫時間4~5天。通水流量為18升/分,每三天變換一次進出水口,控制降溫速率不大于1℃/天。
3、后期通水冷卻在接觸、接縫灌漿(含縱、橫縫)的臨時施工縫兩側壩體(包括灌區頂部6~9m厚的壓重塊)部位,寬槽部位及其兩側混凝土及經溫控計算為滿足溫控要求需進行初期、中期通水冷卻的部位(抗沖耐磨混凝土須埋設冷卻水管)均需埋設冷卻水管進行后期通水冷卻。陡坡壩段混凝土需進行初、中、后期通水冷卻,用以削減峰值及使后期混凝土內部溫度達到設計要求的穩定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