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《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施工技術要求》,為保證4~10月壩體混凝土施工質量,在參考類似工程經驗的基礎上,結合本工程的施工特點及相關規范要求,壩體內部預埋承臺冷卻管可降低砼初期內外溫差,控制混凝土內部*高溫度,從而達到壩體均勻冷卻要求。
一、材料選擇
承臺冷卻管采用導熱系數K≥0.45KJ/m.h.℃的鋼管,內徑28mm、外徑φ32mm,通水主管采用PVC管,,管徑φ50mm。鋼管不得受到重物擠壓、陽光暴曬,已嚴重變形或老化的管材不得使用。
二、承臺冷卻管布置
碾壓混凝土按分縫位置共分為10個壩段,為避免縫面后期張開度過大拉斷或拉裂承臺冷卻管,承臺冷卻管在各個壩段內相互獨立蛇形布置。由于變態混凝土振搗時,振搗棒會使骨料對承臺冷卻管產生較大的擠壓力和摩擦力,同時振搗棒也可能直接接觸到承臺冷卻管,從而導致承臺冷卻管被壓扁或壓破,因而承臺冷卻管布置距上下游面(模板附近變態混凝土寬度1.5m)2m,距左右壩肩、壩體橫縫面(變態混凝土寬度0.4m)1.25m,水平方向間距1.5m,豎直向層距1.2m。
承臺冷卻管埋設前,先將水管的內外壁清理干凈,保證沒有污垢。承臺冷卻管具有一定的柔性,充分利用其較容易彎曲的特點在倉面直接進行整體鋪設,單根長度盡量不大于250m,若必須連接時,采用膨脹式防水接頭連接緊密。
三、承臺冷卻管鋪設方案
1、碾壓混凝土施工主要采用20t自卸外汽車經左岸臨時施工道路直接入倉的施工工藝,為不影響混凝土澆筑強度,承臺冷卻管采用從左岸到右岸、從下游到上游“追趕式”鋪設,即混凝土鋪筑緊跟承臺冷卻管鋪設。
2、承臺冷卻管鋪設在混凝土倉面上后,為保證其在混凝土填筑時不移位,承臺冷卻管在混凝土面上每2~3m用φ8mmU型短錨筋固定。鋪設完后必須進行通水測試,檢查承臺冷卻管和接頭有無漏水,若承臺冷卻管漏水,應將漏水處截斷,并用接頭重新連接好;若接頭處漏水,應重新連接緊密,直至滴水不漏。
3、對壩基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廊道底板高程以下的承臺冷卻管,按設計要求層間距布設完成后,及時進行測量放點,將水管實際位置以坐標形式準確反應到施工記錄中,后期灌漿鉆孔時,可以避免鉆孔對壩內承臺冷卻管的破壞。
4、壩內承臺冷卻管就近引出下游壩面工作平臺。在碾壓混凝土每澆筑層頂部下游模板承臺冷卻管進出口附近布置1m寬木模板補縫,同時用電鉆在承臺冷卻管埋設高程略高5cm處鉆孔引管。在承臺冷卻管鋪設時,各層面承臺冷卻管引至縫面附近,將各回路進出管從木模板孔中直接引出壩外,并將進水管接到主水管支管上。水管應排列有序,作好進出口及分層標記。出露管口的長度不小于15cm,并對管口妥善保護,防止堵塞。立管布置不得過于集中,以免混凝土局部超冷。
5、水管在澆筑過程中應細心地加以保護,以防止承臺冷卻管移位或被破壞,尤其是澆筑過程中覆蓋**層鋪料時,避免平倉機或振動碾直接碾壓水管。水管在埋入砼30~60cm后,應通水檢查,發現問題及時處理。
6、水管在壩體冷卻結束后灌漿回填。露出壩面的水管接頭應割去,并用灰漿完全充填留下的孔洞。
四、通水冷卻
1、對于大壩所有澆筑的混凝土,均通天然河水進行冷卻,以有效降低混凝土早期溫度,確保壩體*高溫度在設計允許范圍內。供水主管(PVC管)從左岸高位水池蓄水岔管接出,再沿大壩下游面模板桁架引各施工壩段,同時在主水管跨縫處開口接三通金屬支管,與壩內承臺冷卻管進出口段相連,支管上利用閘閥控制流量。
2、通過每條承臺冷卻管的冷卻水總量不低于1.2m3/h,冷卻在混凝土下料澆筑開始時即可通水,冷卻時間控制在28d左右,管中通水流速控制在0.6m/s左右。冷卻水采用閉路循環方式,冷卻水供水方向12h調換一次,冷卻時間以動態控制確定通水時間。監測和記錄工作由專人負責,每4h測量1次壩體冷卻水的溫度,并做記錄。